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活动风采

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会员陈海权在江门鹤山创办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

作者: 来源:民建广东省委会网站 日期:2025-05-07 访问量:1
字体:默认超大 打印

文化振兴是全面振兴乡村的新引擎。民建暨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海权在鹤山沙坪越塘村创办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是一个有深厚文化情怀的学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躬身实践,他以百年老宅为原点,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展演,构建了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织的文化生态圈。他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行动,为传统空间活化、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岭南方案”。这一空间的存在,让历史与当下、乡土与艺术达成了一种诗意的和解。

从这个项目的策划、开建,到落成、运行,历经已有近四年,陈教授把他的所想所行所悟作了个总括,写成了《文化振兴乡村的“侨乡样本”》。其经验可总结为“以侨为桥、以文铸魂、以新致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温度的“动人故事”、“侨乡样本”和“参考模型”。


高起点顶层设计振兴乡村的文化载体

“百千万工程”号角吹响后,陈海权积极响应社会力量共建“百千万工程”的动员号召,在鹤山市沙坪街道和越塘村的沟通协调下,利用百年老宅的老物件和物理空间资源,对华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深挖岭南本土文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脉络打造“四馆一阁”(岭南民俗生活文化馆、岭南名家名人艺术馆、王行书朱砂书画非遗艺术馆、岭南民国风情生活馆、书香阁)。

2023年8月1日,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正式揭牌。“新空间”将岭南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把时代变迁之下的岭南故事、侨乡故事通过复古与现代交融、艺术与民俗碰撞、个人命运与时代脉络交织的方式集中展现,让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和乡亲,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年代的“独家记忆”和共鸣。


侨乡基因与现代价值的融合的建设路径

“侨”资源的深度激活

一是华侨纽带:鹤山是著名的侨乡,以侨乡风土展区为核心,通过改变生活的舶来品、衣着、海外文化符号等实物,展现华侨在岭南现代化进程中的桥梁作用,将“侨”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

二是全球化视野:以华侨的跨文化实践(如引入西方技术、推动本土创新)为线索,构建“本土-海外”双向互动的叙事框架,凸显侨乡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展现广东出身的全球知名华商的创业和奋斗故事。

三是重要基地落地:2024年12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商资产估算与高质量融入发展格局研究”华侨华商文化展示和交流基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港澳台侨学生华商文化研习基地在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正式揭牌,更是深化和拓展了展馆的内容和价值。2025年2月,鹤山市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基地也相继揭牌。

“老”空间的全维赋能

首先,百年老宅的新用:保留119年老宅的建筑肌理,将其改造为兼具展陈、教育、社区功能的复合空间,实现“废墟重生”。于传承中创新,在岁月里新生,静静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民俗故事,与参观者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其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展馆以“四个时代”为线索(时代印记、时代潮流、时代脉搏、时代精神),通过明清陶瓷、民国风情生活演变、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期生活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岭南名家名人书画、朱砂画非遗艺术等实物展品,串联起岭南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脉络,让老宅成为“可触摸的时光走廊”。


物质与精神的“双螺旋”叙事的创新模式

物质文明展陈:从器物到生活史

一是微观史视角:以陶瓷、钱币、家电等日常器物为载体,还原岭南人民的生活场景(如侨乡家庭的舶来品使用、改革开放后的消费升级),让观众通过“物”感知“人”的故事。

二是现代化进程的具象化: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家电陈列,直观呈现岭南作为改革前沿的“先行者”角色,将宏观政策落地为微观生活变迁。同时记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岭南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时代印记。

精神文明升华:从艺术到价值观

首先,名家书画的学术梳理:岭南名家名人艺术馆通过“海纳百川”、“先贤墨迹”、“伟人气概”、“岭南书画”、“故林息归”等主题空间,提炼岭南书画的中西合璧基因,诠释岭南文化“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

其次,非遗活化的乡村实践:王行书朱砂书画艺术馆引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将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结合(如朱砂文创产品开发、研学体验),探索“非遗+产业”的可持续路径。同时也是揭示提升文化软实力、培植文化自信以及文化振兴乡村的新模式。

双脉共振的社会效应

文化认同的构建:物质展陈唤起乡土记忆,艺术展演激发情感共鸣、培植文化自信,二者交织形成“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文化认同。

社区凝聚力的提升:通过文化讲座、美食节等活动,将空间转化为村民的交流平台,推动“陌生人社区”向“文化共同体”转型。


样本力量:文化振兴乡村的“四力模型”

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位于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村,是鹤山市各镇(街)中收入最高的行政村,村集体年收入约8000多万元。作为鹤山主城区的城中村,越塘村是鹤山市城中村综合治理示范点,也是鹤山市乡村振兴的典型村。在陈海权倡导的“一文一武一商圈”的战略布局的指引下,“新空间”项目不仅仅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今后将持续通过文商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乡村自我造血的可持续路径,形成“文化引流—商业赋能—产业反哺”的闭环模式,最终实现从“文化保护”到“经济造血”,激活乡村经济内循环。


“样本”到“范式”的普适性经验

2025年2月,鹤山市沙坪街道文化振兴乡村交流基地在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揭牌,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四条普适性经验:

第一,“以小见大”:以老宅、器物、书画作品等“小切口”承载文化振兴的“大命题”,避免空泛口号。

第二,“以旧育新”:在传统空间中植入现代功能(互动体验,未来将打造数字展馆),实现“新旧共生”。

第三,“以侨链世”:发挥侨乡的全球化网络优势,将本土文化振兴与跨文化交流结合,打造“乡村-世界”的双向通道。

第四,“以文促产”:作为鹤山市主城区城中村的越塘村,深化传统“物业出租模式“的改革,坚信乡村造血需打破“文化—经济”二元对立,通过文化力、商业力和社群力三力共振实现可持续发展。

    岭南民俗文化美术新空间这一“侨乡样本”的实践证明,文化振兴绝非简单的复古怀旧、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历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学术与民间的协同创新、物质与精神的共振赋能,构建乡村振兴的“文化操作系统”。“空间活化+文化赋能+产业造血”,适配不同乡村场景。它不仅是岭南的实践,更是中国新时代农村文明复兴的一种可能路径。引领示范“乡村与文化”、“文商旅融合”的交融创新。用文化点亮乡土,用商业激活资源,用社群守护传承,最终实现多元共赢。
    (来源:鹤山发布,有删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