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会务简讯

以史为鉴守初心,薪火相传向未来——民建佛山市委会开展“口述会史·赓续初心”主题活动

作者: 民建佛山市委会 梁潇月 来源:民建广东省委会网站 日期:2025-08-25 访问量:1
字体:默认超大 打印

庆祝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推动会史大学习工作走深走实,日,民建佛山市委会联合顺德总支共同举办“口述会史·赓续初心”主题活动。市委会领导班子、各基层组织代表及新老会员共4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聆听老一辈民建人亲述奋斗历程,追溯佛山民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峥嵘岁月,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以口述为笔,书写民建精神的时代注脚

“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活在我们血脉里的信仰。”活动伊始,市委会主委、市政协主席张兵讲话强调,佛山民建60余年的发展史,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生动缩影。此次特邀88岁高龄的民建顺德总支副主委、顺德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关敬璋以及76岁的吴宋立老会员作为主讲嘉宾,通过“亲历者说”的形式,还原顺德民建组织建立发展的光辉历程,让“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精神具象化、可感知。

“土桌办公”到大厦巍峨,一部顺德民建创业史诗

关敬璋以“一张破桌起家”的故事拉开回忆序幕。顺德民建的历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史。1956年,企业家阮伟雄加入民建,成为顺德首位民建会员。同年,他作为广东民建代表出席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当时的顺德,这是独一份的荣誉。”关敬璋介绍,阮伟雄历任顺德丝厂资方代表、公私合营后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副县长等职,用自身经历诠释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内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顺德民建组织重建工作提上日程。1982年,在县委统战部指导下,李本立担任民建筹建组组长,以阮伟雄为“种子”,开始发展会员。顺德民建筹备组挤在县委统战部一张加盖胶纸的破木桌上办公,连档案盒都需会员自制。谈及此处,关敬璋道:“那时我们白天跑企业摸底调研,晚上借西山小学教室开会。”早期成员多为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私改对象,如顺德最大米机厂资方李册(摘帽后任县供销社副主席)、康德进出口公司刘昌、华丰粉厂杨得贤等,还有一批具备师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李本立先生亲自登门拜访,用诚意打动了很多人。”关敬璋回忆,县卫生局干部黄学礼、机井厂干部黄其厂等先后担任顺德民建组织的专职干部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协助发展组织。

1984年,在李本立、李世等人倡议下,顺德工商联大厦破土动工。资金短缺成为最大难题,关敬璋回忆李本立主委带着我们‘三上香港’,发动港澳乡亲捐资。有位港商问‘大厦能盖几层’,李主委答‘乡亲的爱心有多高,大厦就能盖多高’!”最终,这座六层高的建筑成为当时顺德大良清晖路的地标,不仅为顺德七个民主党派组织提供了联合办公场所,更成为佛山多党合作事业的“有形见证”。

1986年,民建顺德支部正式成立,成为顺德首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此后,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2025年6月底126人。“组织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关敬璋说,从阮伟雄到李本立,再到新一代会员,不变的是“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初心。

“夜校微光”到“实业探索”,顺德民建探索开展社会服务

吴宋立拿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讲述了顺德民建组织创办建联职业技术学校、为国育才生动往事1984年,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顺德民建与工商联联合创办夜校,开设会计、机械制图等十余个专业。“没有教材,会员们就自己编写;没有教具,就用纸板画齿轮演示。”指着照片里用图书馆阅览室改造的教室感慨道:“1986年迁入工商联大厦后,第一届毕业生中有30人成为顺德第一批乡镇企业骨干,如今他们已是上市公司高管。”学校迁入大厦,不仅解决了场地难题,更吸引了民建内部师级职称会员和外聘专家授课,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那时候,晚上的工商联大厦灯火通明,学员挤满走廊,都是冲着‘建联’的牌子来的。”这一“企业点单、党派送课”的模式,被誉为“民主党派服务经济的佛山样本”。

依托工商联大厦,顺德民建的实业探索同步展开。1987年,李本立主委带头引进港商投资,成立建联制衣厂;随后又组建建联工贸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食品、百货、纺织、家电等,设有批发部、门市部和加工场。“公司制度严格,效益可观,加上学校的培训收益,民建与工商联有了稳定的经济积累。”关敬璋说,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会务开支:组织会员参观考察、慰问困难家庭、帮扶粤北山区小学——为山区学校建球场、配体育器材,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民建会员每月15日在大良镇集中学习,20日在容奇镇小组学习,雷打不动。”关敬璋回忆,有了固定场地后,民建的组织生活更加规范。七个民主党派中,民建的学习氛围始终名列前茅,会员参与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随着公办职业学校兴起、市场化培训饱和,加上政策规定民主党派不得经商,建联职校与工贸公司于2000年后逐步退出。“虽然停办了,但这段经历证明,民建始终能在时代需求中找到定位。”关敬璋说。

“个人奉献”到“集体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接力

“要说顺德民建的‘精神灯塔’,绕不开李本立先生。”提及这位民建顺德基层组织筹建主要负责人,关敬璋的语气充满崇敬。作为原顺德县副县长,李本立的传奇人生,是民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鲜活注脚。

改革开放初期,顺德亟需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李本立凭借华侨中学校董会主席的身份、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连接顺德与港澳的“桥梁”。他主动对接港澳社团,邀请乡亲回乡考察,促成一批侨资项目落地,为顺德早期工业化注入动力。“港澳乡亲信任他,不仅因为他的声望,更因为他身上那股‘真心为家乡好’的热忱。”关敬璋说。更令人动容的,是李本立“以大局为重”的担当。1985年,由他发动兴建的华侨中学敬怡楼教学大楼落成剪彩,嘉宾云集。然而庆典前夜,李本立的夫人不幸离世。“他一夜未眠,强忍丧妻之痛,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剪彩现场,神色镇定地完成所有仪式。”关敬璋回忆,仪式结束后,李本立才独自转身拭泪。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让在场所有人深受震撼。80岁高龄时,他奔波于港澳与顺德之间,发动乡亲筹款修缮太平山旧寨塔与书云山青云塔,让两座百年古塔重现光彩。“他常说,‘民建会员既要懂经济,更要懂感恩’。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关敬璋本人的经历也是民建人投身统一战线事业的写照。1986年,他加入民建。1989年,经县委组织部、统战部考察推荐,他同时担任顺德县工商联会长与民建顺德副主委,成为当时民主党派与工商领域的骨干力量。“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意义。”他回忆道,1995年民建顺德组织获评“顺德政协优秀提案先进单位”,背后是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反复打磨提案的汗水;同年顺德民主楼改建完成,民建被推选为“楼长”负责管理七个民主党派办公室,这一安排既彰显了民建的组织能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服务统战事业的决心。1990年关敬璋调动到顺德政协任职,历任顺德县政协委员(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佛山市政协委员等职。“23年政协生涯,我始终记得‘建言献策要建在点子上,参政议政要参在关键处’。”他牵头提出的“优化顺德商业布局”“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等提案,多次被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成为民建会员履职尽责的生动写照。

以史育人,锚定新时代的奋进坐标

“听完前辈的讲述,我终于明白‘民建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铸成的。”座谈会上,年轻会员周欣怡的感言道出了许多新会员的心声。

在民建成立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民建佛山市委会举办的这场会史学习活动有着特殊而积极的意义。老会员的口述,让泛黄的历史变得鲜活:成立初期的磨砺、改革开放的浪潮、统一战线的实践……每一段记忆,都凝结着佛山民建组织“爱国爱党、敬业奉献”的赤诚;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顺德民建会员“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奋斗精神。

“我们这代人老了,但民建的事业永远年轻。”关敬璋和吴宋立对年轻会员寄语,“希望你们记住,民建的根在经济界,魂在与党同心。要像前辈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专业所长用到地方建设上,让‘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精神代代传下去。”

座谈会结束时,窗外阳光洒满大地,正如80年来民建与中国共产党携手走过的道路,光明而坚定。佛山民建将庆祝民建成立80周年为契机,传承会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高素质参政党地方组织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奋斗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