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履职尽责 / 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建议

作者: 来源:民建广东省委会网站 日期:2024-05-08 访问量:1
字体:默认超大 打印

    基层应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积极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筑牢应急管理的基层防线,夯实应急管理的基础。

    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基层应急机构体系需要优化;二是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三是基层应急预案不够科学;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待完善。为此,建议:

一、强化基层应急机构统筹协调能力

一是优化应急管理体制。在乡镇层面构建统一的综合性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整合单灾种机构,理顺基层应急与消防的关系,实现各种信息员的“多员一体”。为基层赋权赋能以提升临机决策能力,同时明确分级负责制度,避免责任在基层无限度汇集、叠加。整合常态的日常治理能力与非常态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实现社会动员和社会自我动员在基层的有效融合。

二是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对乡镇一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行政执法、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加强乡镇应急力量,全面统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建立省—市—区—乡镇四级联动机制,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三是全面推进乡镇“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有专职人员、有办公场所、有营房仓库、有训练场地、有专业装备、有统一服装、有管理制度、有训练日志、有招录标准、有意外保险等“十有”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原则,建立应急物资分类分级储备机制、集中管理统一调拨机制,制定物资管理、调拨制度,建设智能化物资管理、调配系统。建议由省级应急部门统筹专项经费,按基数比例,配备市、区、乡镇、村以及社会力量应急救援所需的装备物资器材,做好应急物资的调配工作。

二是统筹资源,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加强企业生产调度,确保源头供应。按照精准需求、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立应急物资统一调拨制度,保障物资合理分配和持续供应,对重点紧缺物资实行省级统一调配。建立动态省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实行优进劣退。

三是构建智能化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大脑”,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供给资源的状态、类别、质量、分布进行分析,提供精准供需匹配服务,对应急物资资源进行大范围、高效率配置,促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上下游协同。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社会化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向各级、各类应急采购机构、企业提供特定地区、特定产品的供给质量和能力。

四是探索社会资本共建应急服务站模式。在小区、园区、社区、村镇规划公益用地或临时用地,由企业投资建设集装箱板房的多层建筑,一层建成社区综合应急服务保障中心,加强基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并招募专职人员7*24小时值守。允许其他层开展商业活动来补贴应急公益投入,并特许经营三至五十年。

三、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一是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全面评估可能会发生的灾害,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部门单位根据预案编制简洁明了、直观的应急处置流程图,并重点对先期处置措施和分级响应处置措施细化分工。应急预案必须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未经过演练的应急预案一律不得批准。

二是健全预警提醒机制、应急会商机制、抢险救灾响应机制和应急协调制度,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尤其要建立健全村(社区)“两委”统筹的应急资源管理和人员调度机制,形成以应急、公安、卫健等为主、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协作机制。

三是基层强化应对极端灾害的第一时间响应机制,坚持“避险为要”原则,以有组织的集体避险转移为主,建立并落实“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服务保障”的紧急避险转移机制和工作方案,严防出现人员伤亡。

四、规范社会力量动员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法制化、统筹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权利义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指南。探索在政府购买、资金投入、装备保障等方面对参与应急工作的社会力量予以倾斜。

二是建立协同化、科技化、实战化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协同化的发展战略,把社会力量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统筹与管理,实施统一调度指挥。强化科技化的技术支撑,把“社会力量”接入“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强化应急指挥、力量分布、资源调配等方面信息的共享与联通。强化实战化的共训共演,实现政府应急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训练、演练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是打造专业化、多元化、规范化的社会培训格局。开展专业化应急培训,提高社会力量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多元化的培训基地,在省会城市或有条件的地市打造以综合课堂、模拟训练等为一体的培训基地。创新规范化的认证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的准入制度,并通过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考评,对达标人员颁发“资格认证”证书。强化对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评估体系建设,在应急素质、联动效应、职业道德等方面做出科学评价,严格执行晋升与强退机制。

(该提案材料系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由尚东方执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