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广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但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广东要立足现有发展基础,以创新为驱动,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存在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与应用研究薄弱。广东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原创性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亟待增强。2022年广东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为31.94件,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2.产业链供应韧性待提升,中高端配套需加强。广东新兴产业领域的上下游企业发展不均衡,关键环节和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面临国际竞争和风险的双重压力。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广东在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具优势,但在芯片制造、设备材料等环节差距明显。
3.产业用地问题显著。广东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高昂的困境,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空间需求和布局优化,影响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
4.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有效解决新兴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尚未全面覆盖全球科技进步的核心领域。在全球经济格局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广东尚未全面覆盖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可持续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6.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财政资金分配格局固化。广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差距和分化,部分地区缺乏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财政资金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分配方式过于刚性和单一。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完善产业培育发展体制机制。应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推动、社会为参与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政策体系。要重视发挥集群民营企业作用,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家和省创新计划项目,打造多样、灵活的产业集群布局。
2.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全球科技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集群。具体包括:新型储能产业,广东应加快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电网的稳定性,促进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广东应加快推进低空经济的政策创新和空域开放,发展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和服务等产业,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打造低空经济的示范区和引领区。通用人工智能(AGI)产业,广东应加快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突破,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的平台和生态,促进通用人工智能的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应用,提升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能级跃升,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出更多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前瞻谋划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稳定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培育发展、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填补中高端配套空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和稳定性。
4.建立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厚植新兴产业发展土壤。探索建立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白名单”制度。增强产业发展关键要素资源保障,优化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和标准,降低新兴产业的用地成本和门槛。推进产才融合发展,精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完善紧缺人才动态清单,分类组织实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营造宽容的体系性氛围,进一步为科研人才减负松绑。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和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全周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参考欧盟“结构与投资基金”(ESIF)、美国“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计划”(AMTech)等项目管理模式,建立清晰明确、灵活高效、奖惩并举的财政支持机制。
(该提案材料系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由杨森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