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广东省下发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等文件。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实施近两年,对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帮扶单位主动性不强。《实施办法》下发以来,不少帮扶单位按省教育厅的要求签订了协议,逐步完成任务清单所列任务,但是大部分帮扶单位只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被动完成,积极主动地对被帮扶单位,全盘系统考虑、创新帮扶方式方法开展针对性帮扶比较少。
二是被帮扶单位积极性不高。有些被帮扶单位认识不到位,认为是帮扶单位的任务,他们只需要按照任务清单被动地接受帮扶,而且因为双方工作繁忙,帮扶工作经常与日常工作有所冲突,有时就应付性接受帮扶,也没有时间或精力或动力去认真考虑应该如何实施帮扶,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帮扶资金存在问题。基础教育帮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的财政预算有限,帮扶单位需要“带资金带任务”,这对于作为帮扶单位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其本身资金就不足,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实施帮扶。而被帮扶的地区和学校主要是缺乏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持,这些问题都需要资金才能解决,“所需”与“所能”之间存在矛盾。
四是帮扶机制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在:1.结对方式不科学。例如,被帮扶单位是地级市,如果一个地方院校帮扶一个地级市的基础教育,不论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从精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有的地方院校还需要帮扶两个地级市。2.帮扶任务不科学。双方签订的帮扶任务清单是根据“结对帮扶实施细则”拟定的,以培训为主,而培训存在培训质量不佳、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实施效果差、被培训学校师资缺乏难以抽空培训等问题,导致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一些教学任务不重的教师倒成为培训专业户,没有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3.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是以开会、帮扶任务的完成以及宣传等,但是衡量基础教育帮扶是否真正有效果,应该以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依据,且考核期过短,仅为一年多时间。
五是帮扶可持续性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教育帮扶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支持,如果只是短期的援助,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二、有关建议
优化基础教育帮扶的任务科学性、提升被帮扶单位的积极性和帮扶单位的主动性,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的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为此,建议:
(一)多措并举,提高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的积极性
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全省的政治任务,更是帮扶单位服务地方的职能。要明确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贯彻实行,作为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班子成员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加强宣传,让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充分了解基础教育帮扶的意义和效果,激发其积极性,对此项工作真正重视起来。要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帮扶的单位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积极参与的单位进行惩罚和警示。要对被帮扶单位开展培训,提高其帮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动力。
(二)建立联合体,提高帮扶效率效果
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帮扶,一个被帮扶单位往往同时接受多个单位帮扶,但因为帮扶单位各自为政,没有进行资源的整合,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被帮扶单位将多个帮扶单位组成联合体,充分听取其需求和意见,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制定符合实际的帮扶方案,共同推进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帮扶效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多方协同,提高帮扶机制的科学性
1.一个地方院校帮扶一个县或重点帮扶一所学校,这样可能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比较充裕且可以真正实现一个全面的提高,然后以点带面,带动其它县或学校的发展。
2.帮扶任务要因地因校因时而宜,不要一刀切。由帮扶和被帮扶的单位在全面调研、双方协商下,精准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方案。
3.帮扶考核根据双方的帮扶方案设立帮扶指标,明确帮扶的目标和要求,对帮扶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在一个帮扶周期完成后,进行最后的验收考核。
4.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科学化的帮扶建议和指导。
5.帮扶工作要持续进行,才能保证帮扶工作的真正落实落地。
(四)保证资金,专项专用
应当明确帮扶单位在每年的预算中就规定一笔资金来做帮扶,且这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该提案材料系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由民建韶关市委会肖华茂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