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服务外包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金额3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31%,占全国12.78%,产业总规模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但也面临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从事服务外包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部分企业的业务开展受限等问题。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动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目前广东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问题
1.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龙头企业不多。总量上看,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如广州和深圳两市产业园区内企业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只占10.2%,500人规模以下企业占比达45.9%,100人规模以下的企业占比达到30.6%,珠海、东莞和惠州的规模大多100人至200人;广东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说是比较少的。虽然两市龙头企业在服务外包产业中的确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这些企业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对园区内其他中小企业、甚至省内其他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2.从事服务外包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广东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呈金字塔分布,专业化和高质量的顶尖人才比例较少。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制约了人才流动。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服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在RCEP的规则中,专门为服务贸易和自然人临时移动制定了保障条款,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疫情影响以及逆全球化主义盛行,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受到多方限制。
3.国内监管对资金大额汇出持保守谨慎的态度,致部分企业的业务开展受限。部分企业随着上市,外包业务进一步发展,需求大量的资金支付给海外的研发团队和制造客户。但境内大笔资金的汇出受到严格的监管,资金到位往往缺乏与业务匹配的时效性,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企业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集中统筹指导。一是制定实施全省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结合新形势和广东实际,对标对表先进省份,制定出台新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明确路线图和施工图。二是指导各地市相应制定更贴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如佛山目前服务外包行政职能划在商务部门职责范畴,但实际上该市服务外包更多是生产性服务业衍生的服务外包,与制造端产业链的紧密程度远高于与流通端供应链连接的水平,因此在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主体的选择上,由工信部门作为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主体比商务部门更为适宜。三是向国家争取适当放宽资金流通限制。仿照货物出口的AEO快速通关模式,建立属于资金汇出的特殊快速通道。在服务外包的资金跨境流动中,对于长期信用良好的企业,宜从宽从快实施监管,建立属于资金流通体系AEO通道。
2.促进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均衡发展。我省可以在巩固已有软件业服务外包的前提下,适当推进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服务外包;鼓励园区内的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洽谈业务,将承接离岸外包与推动在岸外包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3.对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和企业加大扶持。一是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园。给予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补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园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给予入驻园区的企业场租补贴。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知识共享、信息技术交流、品牌效应提升等手段,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发挥更强的集群效应。三是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落实好“减税降费”系列政策,保证政策红利直达企业,进一步减轻企业营运成本。
4.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一方面,让境外人才引进渠道更加多元化,落实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及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另一方面,加大培养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一是从师资力量、教材、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人手,将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到我省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形成实用、成熟的培养体系。对省指定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定期检查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鼓励培养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在高校方面,结合服务外包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引进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产业需求;应培养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能带领公司团队承接大型国际性外包业务订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注重“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5.重视大湾区联动发展,尤其是与港澳的服务外包合作。应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软实力,如定期举办深港国际服务外包交易会、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论坛、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促进会等活动;进一步支持广东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机构加强与港澳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培训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本地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港澳特区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增加承接业务,甚至开展海外并购;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海外设置交付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全球外包资源整合。
(该提案材料系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由民建佛山市委会张英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