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履职尽责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助力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建议

作者: 来源:民建广东省委会网站 日期:2024-06-28 访问量:1
字体:默认超大 打印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次全会提出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企业体系”。职业教育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培养的主体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此同时,随着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一、存在的问题

机会少,通道窄,待遇低”现象普遍。一是职业教育内部循环不畅、毕业生身份固化问题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机会差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二是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发展通道过于单一,其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受限。三是技能人才收入不高、待遇保障弱的问题长期存在,降低了技能型岗位的社会认可度

)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一是我国职教培养模式还存在过于依赖学校、脱离企业实践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企业参与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大都瞄准“985”“双一流”院校人才,职业院校学生鲜有问津。三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实际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还有待加强。

产教融合不深、对接渠道不畅,校企合作效果不佳一是产教融合的利益机制不健全,亟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充分保障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二是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难以落地,已出台的政策操作复杂,效果不三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中,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或其他合作项目时,往往面临成本回收期较长或难以盈利的问题,导致其参与积极性不高。

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从普通高校招聘的人才专业能力强,但在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方面却较为薄弱。而从行业企业延揽的业务骨干、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其在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尚显不足。

(五)“走出去”企业面临本土技能人才缺乏、培训质量难以保障等难题。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校企联合培养一批通晓中国文化、熟悉中国设备,又符合中国用人标准的国外当地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发展。

二、有关建议

深化贯通培养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一是依据新《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政策文件,聚焦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支持以优质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新设一批职业本科学校,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二是全面贯通高技能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界限。三是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实,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推动技能人才劳动报酬稳步提升。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优化课程供给,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二是遴选一批“企业导师”,让企业文化、案例、制度进课堂,将企业人才招聘和岗前培训前置于学校。三是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师资互聘等途径引导企业依法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我省产教深度融合。一是尽快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二是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细化并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建立产教信息共享制度与平台,让学校和企业之间了解对方的诉求,使产教融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需求的快速匹配。

(四)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分级分类打造高层次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单列教育博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招生录取计划等特殊政策措施,探索“本硕博”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以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工匠之师”的迫切需要。二是努力扩大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规模,参照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成功做法,划拨一定规模招生计划定向培养中职教师。三是根据职前、职中、职后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构建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终身化教师教育体系。

(五)支持我省职业院校“随企出海”境外办学。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路径,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在境外的发展,积极为“走出去”的广东企业订单式培养熟悉中国文化、符合专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通过成立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形成广东高职校“走出去”集群效应,推动职业教育输出的规模化。

(该提案材料系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由民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层委陈泳竹执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