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我连续三届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0余年来,我提交了102份个人提案,其中95%获得了立案。这些提案的形成,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和对实际情况的认真研判。
回顾这些年的履职经历,我深感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有几点至关重要:一是坚持事前认真准备,确保对所议议题有充分的背景了解和专业认知;二是坚持事中认真调研,务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坚持事后关注提案的办理和反馈,推动建议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我深知有责任将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广东改革发展的鲜活实践相结合,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专业智慧。
在关注广东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时,我从信用经济和信息不对称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纳税信用等级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建议。我认为,纳税信用是企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银行评估企业风险的有效参考。这项建议得到了广东省金融办的高度重视,并在招商银行率先成功试点,随后逐步在其他商业银行推广,有效缓解了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这一案例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够为解决社会经济难题提供新的思路,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税融通”业务的雏形。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如何向“制造强省”转变,是我持续思考的经济命题。我关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引领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等专业问题,希望能为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基于这方面的长期专业关注,2023年我提交了《关于抓好制造业当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提案》,该提案被中共广东省委重点督办。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我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现场调研,分析大湾区建设中的协同效应、制度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并就此提出过多项提案,希望能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贡献绵薄之力。
为推动广东的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我曾专门研究国内外区域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对“江浙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原因,提交了《关于借鉴江浙经验大力推动强县行动促进广东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提案》。这份提案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文献研究、数据比对以及对广东不同区域发展模式的实地考察。
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其生命力在于真实性和可行性,而这两者都源于充分的调查研究。因此,在履职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听取多方声音。
在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时,我曾多次赴省内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一些家庭存在“因学返贫”的潜在风险。基于此,我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专项资助的建议,并详细设计了资助标准和周期。这个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落实后,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家庭因子女上学而产生的经济压力,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除了关注当下,我也努力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尝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长远发展贡献一些超前的思考。我始终认为,政策设计应以追求社会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努力从促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角度来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难题。